先抛个反常识的问题:你觉得巴菲特靠什么赚了几千亿?
多数人会说 “努力”,毕竟这老头 80 多岁还每天读 500 页报告,够拼了吧?但你可能不知道另个冷知识:巴菲特 99% 的财富,是他 50 岁之后赚的。
总不能说他前 50 年在摸鱼,50 岁突然开了窍吧?
更有意思的是他自己说的话:“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不是生在好时代,也不是懂投资,是遇到了芒格。”
这话听着像给老搭档戴高帽,细想却扎心:咱们总把 “没成功” 归为 “不够努力”,可巴菲特这例子摆这儿 ,难道努力的权重,其实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今天就扯透这事儿,决定你走多远的,从来不是你 “跑得多卖力”,是你 “跟谁走在一条路上”。
巴菲特的钱袋子,本质是 “圈子给的复利”;普通人的人生困局,往往是 “身边人悄悄下的绊子”。
图片
一、别迷信 “努力万能”:巴菲特前半生的 “努力陷阱”先别急着骂 “否定努力就是歪理”。
咱们先看看巴菲特 “没遇到芒格时” 的样子,那会儿他也很努力,甚至努力得有点 “傻”。
20 多岁的巴菲特,已经是个 “投资卷王” 了:每天蹲在图书馆翻旧报纸,把上市公司的财报背得比自家电话号码还熟,凌晨四点就爬起来分析股票,比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员工还拼。
但他那会儿的投资路数,说好听点是 “精打细算”,说难听点是 “捡垃圾”。
他专挑那些 “便宜得离谱” 的股票, 比如快破产的纺织厂、没人要的烟蒂公司,理由是 “就算公司烂,股价跌到底了,总能反弹点吧?” 这路数确实能赚点小钱,但累死累活,一年也就赚个百分之十几,跟后来 “年化 20%+” 的 “股神” 状态差远了。
更尴尬的是,他还踩过坑。
30 多岁时,他买了家叫 “伯克希尔” 的纺织厂,本来以为 “便宜抄底”,结果这厂子就像个无底洞 ,你越努力给它输血(投钱改进设备、找客户),它越能烧钱,最后巴菲特不仅没赚到,还被套了好几年。
他后来自嘲:“那会儿我就像个捡烟蒂的流浪汉,看见地上有烟头就想捡,哪怕只剩一口,也觉得能抽两口。”
这就是典型的 “努力陷阱”:你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容易在泥潭里陷得越深。
而拉他出泥潭的,不是 “更努力背财报”,是芒格。
1969 年,两人在一个晚宴上撞见,芒格上来就泼冷水:“你这捡烟蒂的玩法,赚的都是辛苦钱!真正的投资,是买'好公司’,不是买'便宜公司’!”
巴菲特一开始还不服:“便宜的才安全啊!” 芒格怼得更狠:“你花一块钱买个烂苹果,就算涨到两块,也还是烂苹果;花三块钱买个好苹果,它能长成苹果树!
就这一句话,比巴菲特背十年财报都管用。后来他放弃了 “捡垃圾”,开始重仓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这些 “好公司”,你看,他还是那么努力(照样读财报读到半夜),但方向变了,钱才开始像滚雪球一样涨。
这事儿戳破个真相:努力是 “燃料”,但得有 “发动机” 才能跑起来,而 “和谁在一起”,就是给你装发动机的人。
你身边要是都是 “捡烟蒂的”,就算你努力到冒烟,最多捡的烟蒂比别人多两个;身边要是有个芒格式的人,一句话就能把你从 “捡烟蒂” 拽去 “种苹果树”。
咱普通人也一样。
我老家有个表哥,早年在工地搬砖,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汗流得比砖还多,赚的钱却只够糊口。后来他同村一个在县城开装修队的老乡喊他:“别搬砖了,跟我学贴瓷砖,我教你怎么把缝贴得匀,客户愿意多给钱。”
表哥一开始觉得 “都是干力气活,能差哪儿去”,但还是跟着去了。结果那老乡不仅教手艺,还总跟他说:“咱贴瓷砖不是糊墙,是给人装家,得琢磨客户喜欢啥颜色,怎么贴省材料还好看。”
表哥跟着学了半年,不仅贴瓷砖的工钱比搬砖多一倍,还学会了看图纸、算报价,后来自己带了个小队伍,现在在县城买了两套房。
所以别再问 “我都这么努力了,为啥还没起色”,先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人跟你说 “别只盯着眼前那点活”,有没有人拽你往 “能长苹果树” 的地方走。
努力很重要,但 “身边人的认知”,才是决定你努力 “值不值钱” 的秤。
二、圈子不是 “资源库”,是你的 “认知操作系统”肯定有人要抬杠:“我懂!你是说要去抱大腿呗!”
这就错得离谱了,要是圈子只等于 “资源”,巴菲特年轻时根本没机会,他刚出道时,既不是富二代,也没名校背景,就是个在奥马哈小城捣鼓投资的普通人,芒格那会儿也只是个小律师,两人凑一起,够不上 “大腿局” 的门槛。
真正的圈子,从来不是 “谁能给你资源”,是 “谁能给你换脑子”。
就像电脑,你装的是 Windows XP,再努力敲键盘,也跑不动现在的软件;但要是有人帮你把系统换成了 Win11,哪怕你还是那双手,能做的事突然就多了。
巴菲特和芒格就是这么回事,没遇到芒格前,巴菲特的 “认知系统” 是 “省钱版”:买东西先看价格,投资先算 “跌不跌”。
芒格来了之后,直接给它换成了 “增值版”:先看 “这东西值不值”,再看 “能不能越用越值钱”。
最典型的是两人对 “花钱” 的态度。
巴菲特早年特抠,办公室租最小的,办公桌用二手的,连喝可乐都只买大瓶装(说小瓶性价比低)。
芒格怼他:“你省钱是为了啥?难道要把钱带进棺材?该花的钱得花,尤其是花在'能让你少走弯路’的地方。”
后来巴菲特真改了:他花大价钱请了个厉害的分析师,这人帮他避开了好几个坑;还专门租了个大点的办公室,理由是 “地方大了,能装下更靠谱的人”。
你看,不是他突然大方了,是芒格帮他换了个 “花钱逻辑”, 钱不是 “省下来的”,是 “花对地方赚回来的”。
这比 “给资源” 管用多了。资源是死的,你认知没到,给你金山你也守不住;但认知系统换了,就算你手里只有一块钱,也能琢磨出 “怎么让它变两块”。
圈子的真相,不是给你 “送鱼” 的,是给你 “送鱼竿” 还教你 “怎么找鱼群” 的。
你身边要是都是 “只知道抢鱼的人”,你再努力抢,也抢不过那些有鱼竿的;但要是身边有 “教你做鱼竿的人”,哪怕你起步慢,慢慢也能比别人钓得多。
三、别瞎 “挤圈子”:真正该选的是 “造氧机”,不是 “氧气瓶”现在肯定有人跃跃欲试:“行!我这就去加高端圈子!”
先打个预防针:别以为挤进 “大佬圈” 就万事大吉。
巴菲特早年也试过 “抱大腿”,他年轻时特别崇拜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特意考进格雷厄姆的公司当学徒。但格雷厄姆教他的还是 “捡烟蒂” 那套,巴菲特学了半天,发现还是赚不到大钱。
后来他遇到芒格,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吵了起来,芒格说格雷厄姆的理论 “太保守”,巴菲特急了:“那可是我偶像!” 吵归吵,吵完巴菲特却琢磨:“这小子说的好像有点道理?” 两人就这么吵吵闹闹,你怼我一句 “你这想法太蠢”,我回你一句 “你那方案才傻”,反倒把彼此的认知磨得越来越亮。
你看,真正的 “好圈子” 不是 “大佬给你讲课”,是 “两个人互相给对方'挑错’”。
就像两个登山的人,你扶我一把,我提醒你 “脚下有石头”,谁也不单方面 “吸氧”,谁也不把对方当 “氧气瓶”,而是一起 “造氧”,这才是能走远的圈子。
反过来,那些 “只给你送资源却不跟你聊逻辑” 的圈子,其实是 “有毒的”。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费尽心机挤进了个 “企业家俱乐部”,群里都是老板,他每天给人点赞、发祝福,好不容易混熟了,有个老板扔给他个小项目。
他欢天喜地接了,结果因为不懂行业规矩,没签好合同,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几万块。
他后来才明白:那些老板跟他聊 “合作”,不过是看他 “听话”,根本没想过教他 “怎么把事做好”。就像你去参加一场盛宴,别人给你递了块蛋糕,却不告诉你 “这蛋糕里有坚果,你过敏”—— 你吃得欢,最后却得去医院。
那该怎么选 “造氧机” 式的人?看三个地方就行,跟钱多少没关系:
一是看他 “会不会怼你”。不是恶意抬杠,是你说 “我想这么干” 时,他敢说 “你这想法有漏洞”,还能说出 “漏洞在哪儿”。
二是看他 “是不是比你'往前多走半步’”。不用是遥不可及的大佬,只要他在你想走的路上,比你多懂一点就行。
比如你想做自媒体,不用找百万大 V,找个 “做了半年,摸透了平台规则” 的人就行,他知道 “标题怎么写不被限流”,你知道 “内容怎么写更有趣”,两人一凑,就比各自瞎琢磨强。
三是看他 “是不是'自己先做到了’”。有人总跟你说 “要努力”,自己却天天摸鱼;有人跟你说 “要攒老客户”,自己店铺的复购率却低得可怜 ,这种人说的话,听着再对也别信。
四、最该清理的是 “毒性圈子”:它会悄悄偷走你的 “努力动力”聊了半天 “找好圈子”,其实更重要的是:先把身边 “拽你后腿的人” 清出去。
巴菲特年轻时有个合伙人,叫戴维斯,这人跟巴菲特一样爱 “捡烟蒂”,两人一开始合作得还行。
但后来芒格劝巴菲特 “买好公司” 时,戴维斯总泼冷水:“哪有那么多好公司?便宜的才稳妥!” 巴菲特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跟戴维斯散了伙,不是闹掰了,是他发现:跟总质疑你的人在一起,你就算想往前走,也会忍不住回头看 “他是不是又在笑我”。
这就是 “毒性圈子” 的可怕之处:它不直接害你,它是 “慢性消耗”,慢慢偷走你的信心,让你觉得 “努力没用”,让你把 “苟着” 当成 “安稳”。
最常见的 “毒性圈子” 有两种,你大概率遇到过:
一种是 “抱怨型圈子”。比如你说 “我想考个证”,他说 “考那玩意儿没用,还不是照样打工”;你说 “我想试试做副业”,他说 “别折腾了,肯定赔”。
这种人不是坏,是 “自己不想动,也怕你动”,你要是天天跟他们待在一起,听多了 “没用”“别折腾”,慢慢就会觉得 “对啊,努力干啥呢”,最后真的就不努力了。
另一种是 “比烂型圈子”。比如你说 “我这个月多赚了两千”,他说 “嗨,我这月才多赚五百,你够厉害了”;你说 “我今天学了个新技能”,他说 “我啥也没学,你比我强”。
这种 “捧” 比骂更可怕,它让你觉得 “稍微努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往前跑了。
那该怎么清理这些 “毒性圈子”?不用撕破脸,保持 “礼貌的距离” 就行:
比如对 “抱怨型的人”,少跟他们聊 “你的计划”。你别说 “我想干啥”,只说 “我干了啥”—— 等你真考到证了,真把副业做起来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再跟你瞎念叨了;
比如对 “比烂型的人”,别跟他们 “比谁更'舒服’”。你可以跟他们聊点别的,比如 “你最近看了啥剧”,但别聊 “你赚了多少”“你学了啥”—— 别让他们的 “低标准” 影响你;
实在不行,就 “物理隔离”。巴菲特后来把办公室搬到了奥马哈,远离了华尔街的 “嘈杂圈子”;你要是觉得身边人总消耗你,换个环境,哪怕只是少参加几次聚会,多花时间跟 “能让你想努力” 的人聊聊天,也行。
写在最后巴菲特说过:“芒格让我从猿变成了人。” 这话听着夸张,其实是大实话, 没有芒格,他可能还是那个 “努力捡烟蒂的聪明人”,赚点小钱,却成不了 “股神”。
咱们普通人也一样:别把 “没做成事” 全归为 “不够努力”。先看看身边的人:有没有人跟你说 “你可以试试”,有没有人帮你 “改改方向”,有没有人让你觉得 “努力是件有意思的事”。
要是有,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 “能走远的路上”;要是没有,也别慌,先停下来,清理掉 “拽你后腿的人”,再去找 “能跟你互相造氧的人”。
毕竟,努力是 “脚”,圈子是 “路”,脚再有力,走在泥路上也跑不快;但要是路对了,哪怕走得慢,也能一步步靠近想去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上购买股票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