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沙湾畔,红树摇曳映碧波;蕉门水道,白鹭翩跹逐潮生。这片占据广州唯一滨海区位的土地,正以山海相拥、城绿相融的生态底色,书写着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故事。
2025年9月,广州南沙入选全球“自然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仅有的两个获此殊荣的城区之一。这是南沙继2011年荣获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2019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在生态宜居领域获得的又一国际成就,是对南沙长期践行生态保护的全球认可。
从生态格局到公园城市,再到生态修复创新,南沙正将“自然城市”理念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成果,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南沙样本”。
生态格局:顶层设计,保护蓝绿空间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南沙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32.03平方千米,构建“四心两片多廊成网”的生态格局。
提升四大生态核心。黄山鲁、十八罗汉山、大山乸、南沙湿地是南沙区生物多样性功能重要地区、全区生态空间网络结构的关键节点。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南沙正加速提升景观与游憩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将其打造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宜赏宜游的生态休闲目的地。
黄山鲁。
保育两大生态片区。北部农业生态基质片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基质片区是南沙区自然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南沙将加强生态片区内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碳汇价值高地。
构建三级生态廊道。南沙通过联通山水、贯穿城乡、功能复合的“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加强生态廊道内土地整治,推进生态廊道内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
南沙湿地。
公园城市:全域覆盖,打造绿色客厅
生态造园,共享福祉。南沙以生态格局为框架,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致力于建设“广州公园城市的示范区,大湾区向往的绿美生活圈”,打造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南沙名片。
作为“核心骨架”的生态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首要功能,分为自然公园和郊野公园。其中自然公园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则包括森林郊野公园、湿地郊野公园、农业公园等。南沙现有22处郊野公园,包括滨海绿道公园、明珠都市农业公园、马克村农业公园等。
承担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分为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综合公园用地面积大于10公顷,服务半径5000米,包括滨海公园、凤凰湖公园、蕉门公园等,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专类公园用地面积大于3公顷,服务半径2500米,包括灵山岛儿童公园、黄阁体育公园、南沙儿童公园等,主题突出、富有特色,是遛娃放电、闲时约球的理想去处。
聚焦“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公园,主打“便民服务+全龄友好”,服务半径1000米,满足居民就近日常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
作为“最后一公里的绿色补给”的游园(口袋公园),充分利用建筑退线、桥下空间等碎片化用地建设,服务半径300—500米,见缝插绿营造“家门口”的绿美空间。
从“300米见绿”到“15分钟入园”,南沙正让每一分绿色福利惠及每一位市民,真正实现“出门即见绿,转角遇公园”。
生态修复:优质高效,筑牢生态屏障
唤醒大自然的生命力,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南沙珍视这片咸淡水交汇的独特家园,正用心描绘一幅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红树林欣欣向荣,与修复后的湿地、岸线手拉手,连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系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退化生态空间重焕生机,打造一座“会呼吸”的自然之城,筑起一道坚固而美丽的生态屏障。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高质量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工作,提前且超额完成省下达南沙区的任务;推进广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海岸线整治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修复格局。
截至目前,南沙已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逾3600米,累计营造红树林超5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逾160公顷。全区红树植物13科15种,占广东省红树植物种类约60%,成为广州红树林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的变迁最具代表性。这里曾是荒滩裸土的地块,经潮汐适配的堤岸设计、错落植被配置,如今红树成林、潮起景美,既成了生态净土,也成了市民观潮漫步的好去处。该项目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海岸带治理的示范标杆。
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
近年来,南沙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在持续突破:2024年完成全国首宗生态恢复岸线指标交易,为跨区域生态补偿提供“南沙样本”;2025年3月,《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将南沙红树林保护与岸线修复的经验推向全球,为滨海城市生态修复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从国际奖项常客到全球“自然城市”,南沙的生态答卷,是坚守也是创新。未来,南沙将继续以“自然城市”为笔,续写天更蓝、海更碧、城更美的新篇章,让红树林更繁茂、蓝碳价值更凸显、城海共生更和谐,让每一种动植物都能在南沙“自然王国”中安稳栖息,为大湾区乃至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南沙智慧”。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网上购买股票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